FortuneNote

智慧的父母都这么教育孩子:适合4-9岁家庭的高质量陪伴全攻略

每当教育“砖家”开始大力宣传让父母们放下手机、放下工作、减少应酬、多陪伴孩子与他们一起成长时,马上就会涌现一批质疑的声音:养孩子成本那么高,上名校、学才艺、送补习,哪一项不用花钱?佛性养娃,你敢吗?自我提升和自我实现呢?父母天天在家,怎么可能带给孩子更好的视角和平台,让他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作为父母,无需因此内疚和自责,增加自己的能力和资源,好好规划,用自己有限的时间高效陪娃才是硬道理。这篇文章将全方位全攻略地提供父母高质量陪伴方案,让你即便每天只有10分钟陪伴孩子,也能将这10分钟花在最重要的事情上;让孩子与你亲密无间,比所谓的“朝夕相处”更有效。

⛳️什么是最重要的事?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存储孩子的情感账户。好的亲子关系,可以是:

⛳️什么是高质量陪伴?

在一起的时间用来了解彼此的经历、想法、感受和不断变化的兴趣,这能帮助父母和孩子建立稳定持久的关系。例如,当你给蹒跚学步的孩子洗澡时,或者与十几岁的孩子在车里畅谈时,也可能会在一个不经意的微笑中。当你与孩子共度美好时光时,表明你珍视和欣赏你的孩子,通过微笑、笑声、眼神交流、拥抱和温柔的触摸来传达强有力的正面信息

曾经有位父亲在听完讲座后,提出他与孩子之间难以解决的矛盾,每天工作结束还需要督促孩子改正不良习惯,孩子十分排斥,每次都以他的愤怒爆发和孩子的痛哭收场,如此难堪的场面,令他和孩子都十分痛苦。那么到底应该如何处理此类情况呢?如果每天只能抽出有限的时间,该与孩子做什么呢?

(1) 时间少于等于10分钟

如果每天陪伴的时间少得可怜,就需要高度专注地陪伴孩子。无论孩子正在做什么,看电视、打游戏、吃饭、洗澡、做功课、玩玩具、看书,都放下手机,不带任何评价地坐在他们身旁。调整到和他们一样的呼吸频率,想象一下自己回到他们的年龄,用孩子的眼睛来看这一切,和孩子一起做事。那么没过多久,他们就会打开话匣子,开始和你聊天,与你分享。如果孩子不想说话,就静静地陪在旁边。

(2) 10-30分钟

除了参照上文“少于10分钟”的方法做,还可以适当亲亲抱抱孩子,和他们开始一对一的亲密对话,聊聊今天在幼儿园或学校里发生的事,一起玩游戏,看一本孩子喜欢的书,分享彼此的快乐。如果这个时候,孩子向你递来一本已经翻到烂、讲到要吐的书,也请你耐心地打开再讲一次。

这次你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讲诉,从后面开始讲,用大灰狼、小白兔、小乌龟、小鸡的声音讲述并增加趣味性。有时在陪伴的过程中,父母也可以向孩子提出帮忙,比如洗碗、做家务、做饭等,尽可能让孩子一起做或模仿。

很多父母觉得孩子频繁来打扰自己很烦,宁愿让孩子独自玩Ipad和看电视,却不知因此错失了与孩子学习和高效陪伴的机会。切记!仍然不要带任何评价!享受这个美好的亲子时刻。

每天只有少于30分钟陪伴孩子时间的家长,就不要企图在这短短的时间内纠正孩子生活上的小毛病,而是要增加孩子情感账户里的存款,留到将来出现非教不可的状况时,再提情感账户的存款来用。

(3) 30分钟-1小时

此时可以稍微加一点引导和调整的内容。需要注意的是,前两步仍然要先完成,再开始这步的做法

例行程序的设置: 对于一个学龄期间的孩子来说,每天在例行程序中要考虑的内容是:吃饭、玩、作业、才艺(钢琴/舞蹈/唱歌/绘画/运动等)、阅读、电子游戏、收拾物品、睡觉、聊天。

找一个完整时间段,让孩子将自己每天的例行程序计划出来。年龄小的孩子,可以用图片,或者将每个项目进程变得更有趣,例如:是跳着去洗澡还是滚着去洗澡呢?能不能一起唱歌来收拾玩具呢?是用快乐的情绪来弹琴还是悲伤的情绪来弹呢?用绘本来建立例行程序,也是很好的方式,推荐以下绘本:

这样做的好处是:

  1. 让孩子每天的生活形成规律,产生稳定的期待,更容易安排,避免每天需要就几点睡觉,几点收拾房间的问题来回讨论;
  2. 孩子更有自主性和独立性,了解如何规划自己的生活,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负责;
  3. 父母也能更好地安排自己的时间,不会因为偶尔的一次外出,就担心孩子不好好做功课和练琴。

(4) 1小时以上

无论是建立关系,玩游戏,读绘本,还是建立例行程序,都有充分的时间实施,可以将规则设置的内容加进日常生活中。

⛳️规则的设置

让父母更好地规范孩子的不当行为。克服不当行为是孩子学习良好行为的必经之路,父母的正确引导,能够帮助孩子建立社会属性,更好地让他们适应集体环境,成为受欢迎的孩子。

设置时需要注意的是:

  1. 每次设置的规则不宜超过三条。这样能避免太多规则引起孩子混乱,同时限制孩子的行动也会限制他们探索的能力;
  2. 规则尽可能不要提“不”。 例如,不能在家里跑跳,不能在家大声嚷嚷。这种规则应改为:在家里要慢慢走,在家里要用礼貌的方式说话;
  3. 规则应该经过事先讨论和确定,切忌临时设定规则。比如:当孩子不好好吃饭时,将他的饭碗取走,一直到明天早上都不能吃任何东西。这类带惩罚性的规则,需要提前和孩子沟通并确认。
  4. 某些规则需要全家人共同遵守。比如:礼貌地说话,自己的东西收拾好,限制屏幕时间等。

当规则被破坏时,循序渐进地使用相应的后果

⛳️当规则被破坏时,循序渐进地使用相应的后果

  1. 引导式讨论。提醒孩子是否记得我们的规则,如果记得,请按约定执行。如果孩子照做了,表扬他的表现。
  2. 清晰的指示。指示需要清晰和明确,同时给孩子时间消化。
  3. 用后果支持。如果孩子依旧保持不良行为,一直大喊大叫,不肯关电视,就需要用相应的后果支持。

需要注意的是,后果需要合理,同时要事先和孩子沟通。不要做无法实现的后果。难以实现的后果反而让孩子以为只是恐吓,也不会真正实施。总的来说,要切记一点:无论孩子的问题有多严重,都需要在增进亲子关系后,再用其他方式来帮助孩子调整行为和情绪问题。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