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tuneNote

尋找Auslaw Partners|澳和律業合伙人的澳洲律政夢

特邀攝影:H4 Photography

2021年7月1日,對其餘人來說只是很普通的一天,但對於林匯銘來說,這一天卻不普通。因為就在今天,他和他尋找觀察了多年的另外4位合伙人所成立的公司— 澳和律業正式開始運營。5年前,林匯銘有了一個夢想,他想做一個澳洲最頂級的亞資律師事務所,他用這個夢想尋覓多年,找到了另外志同道合的4位合伙人。

正式運營的這一天,林匯銘看到了曙光,5位合伙人,近20位律師,第一個財政年的案件量達到1500個。他們5個人正在慢慢把這個夢想照進現實。

特邀攝影:H4 Photography

三顧茅廬澳洲亞裔十年經驗律師Tony Chee 朱家琪

2019年,在布里斯班出生長大的ABC,Tony Chee 朱家琪準備轉型其自2011年創業至今的律所。得知了這個消息的林匯銘,開始了他三顧茅廬的旅程,林匯銘知道Tony專註於產權法與商法。第一次上門拜訪中,林匯銘就直言提出了合作機會,並將自己的想法和模式和盤托出,聽完之後Tony並沒有說太多。可那時候林匯銘不知道的是,其實他提出的想法已經深深地吸引了Tony,那就是創造一個昆士蘭乃至於澳洲最大的亞資律所。

過了不久,Tony致電林匯銘,想就更多細節方面約見第二次詳談,這一次談話,林匯銘明顯的感覺到Tony話更多了一些,他說了自己的行事作風,自己的優勢特點,兩人相談甚歡,友好告別,合作的事宜卻依然懸而未決。

Tony Chee 朱家琪 律師

直到機緣巧合之下,兩人彼此工作了兩年,發現工作行事作風上契合,性格和專業能力上互補。在林匯銘看來,Tony為人溫柔,性格內向,但很會照顧大家,自己則是熱情樂觀的人,性格外向,這一動一靜之間,兩人形成莫名和諧的氣場。尤其在專業上,Tony作為ABC母語是英語,加上他還能說流利的廣東話,而這也正是林匯銘需要的。於是第三次登門拜訪,這一次兩人一拍即合,踏破鐵鞋無覓處的第一位合伙人,終於找到了。

攜手創業西人律政圈移民女神Dan Jebsen 李丹

林匯銘還在讀書的時候,就已經聽過李丹大名了。那是在2016年的時候,林匯銘在移民局旁邊看到一家律師事務所,他想詢問關於485簽證的相關問題,就留下了自己的聯繫方式給丹丹。林匯銘說:「她2011年就出道了,當時她已經做了5年移民,在圈子裡小有名氣。」雖然兩人沒見過面,但彼此就有了印象。後來,林匯銘建了一個律師群,丹丹也在裏面,一來二去兩人就成了彼此知道但沒見過的網友關係。

再後來就是緣分的開始,兩人被大學邀請去做一個講座,一介紹就順理成章的認識了。丹丹說:「林律師很熱情,很健談,漸漸地就熟悉了起來。」2018年兩人曾經短暫的見過一次,當時林匯銘發現已經做了8年僱員律師的丹丹,已有意自己出來單幹。而在這期間,擺在丹丹面前的選擇也很多,現任和前任兩位僱主分別找到她,希望她可以成為合伙人。可這兩份合伙人合約都有一個丹丹不喜歡共通地方,即主要靠自己單打獨鬥,做一個單人的小所,沒有大平台支持。而丹丹希望的則是有志同道合的同伴一起奮鬥,有平台支持,而不是1,2個人的小所,她希望這次的創業可以做到一個中型,甚至是大型所。

於是,2020年,林匯銘出現了。他再次約見丹丹,他和丹丹對未來的期許一樣,他們聊了很多很久,包括從僱員到僱主角色上變化,專業上的契合。深度交流之後,林匯銘認為律所很需要丹丹,因為自己和Tony並不涉及移民這塊,丹丹除了能做簡單的申請外,最專業和深耕的地方是移民上訴。三個人多次多角度的探討磨合後,林匯銘終於在燈火闌珊處找到了他夢寐以求的第三位合伙人。

臨場發揮打動中澳跨境律師 – Victor Wang 王海洋

認識王海洋是在2016年的中國節上,林匯銘發現兩人有着相似的背景,都在中國拿過律師牌照,又來澳洲重讀法律,拿了澳洲的律師牌照。一來二去的兩人就認識了。直到2019年,疫情前幾個月的一個早上8點,林匯銘約了王海洋喝咖啡,兩人暢所欲言聊到了10點,用林匯銘的話來說:「我倆對於打造一個高端亞資律師事務所,做一家綜合性有代表性律所的畫面感和憧憬非常合拍,聊的熱血沸騰的。」林匯銘覺得這時候,他們彼此都在對方的心中留下了一顆種子。

Victor Wang 王海洋 律師

到了2020年,多次接觸王海洋律師後,林匯銘帶着一份《高階律師合同》親自上門了,他說自己的來意是想要請海洋成為澳和律業的高階律師。王海洋拒絕了,他坦言到:「我以為你是來找我做合伙人的。」聽到這句話的林匯銘高興壞了,他立刻壓抑住自己的興奮的情緒,現場拿出了另一份《合伙人合同》說:「那太好了,我們重新談。」

王海洋說林匯銘出現的時機良緣剛剛好,因為自己只做移民,但實際上他有很多客戶移民後還有很多別的業務需求,比如買賣房產,過戶生意等等等。近年來,王海洋也感覺自己需要在業務上做一個擴張。恰如其分,林匯銘帶着他上進有活力的團隊來了,在和林匯銘深談之前,王海洋直言自己已悄悄觀察他們長達半年之久,他覺得有時候,這些年輕的律師在經驗上是有一定的欠缺,可是勝在學習能力極強,肯拼,願意花時間在客戶身上。他說:「我自己帶的幾個年輕的律師,經常工作到凌晨1,2點,非常的打動我。」在這樣的情況下,王海洋覺得自己可以帶來一些經驗,正好給林匯銘年輕熱情的團體做一個補充。他覺得經驗是學習和累積來的,而年輕律師的拼勁是真正的財富。

就這樣,深談之後,林匯銘再次登門,再和王海洋詳談6個多小時候後,眾里尋他千百度,他找到了自己的第四位合伙人。

校友網絡牽動律政家族Ben Guo 郭瀟宇

找到郭瀟宇律師之前,林匯銘先打動了他同為律師的太太王思博律師。郭瀟宇和他太太同為邦德大學優秀的法學畢業生。有一次在City,林匯銘在街上遇到了王律師,兩人便一起坐下來聊聊,那時候王律師正好結束實習期,在幾個僱主中選擇。兩人鄭重的溝通,因為當時林匯銘的律所成立了,在家庭法這裡很缺失,他真誠地邀請了王律師,最終得到了青睞。這時候,林匯銘突然有了一個預感,出於事業與家庭的平衡,也許自己可以說動她與她先生同時加入。

半年的磨合後,王律師看着一直想拓展業務到黃金海岸的林匯銘,就提出說,如果你想黃金海岸有辦公室,我把我先生推給你,你們可以聊聊。林匯銘一聽高興壞了,立刻出發,約見了郭瀟宇,連談三次,林匯銘說:我一直覺得一件事如果談三次還談不出個所以然,那就說明大家的方向不同。」而他和Ben從第一次開始就聊得非常好,三次深談細談後,Ben準備辭職加入林匯銘的公司。

Ben Guo 郭瀟宇 律師

在Ben這邊看來,林匯銘的出現非常契合他此時此刻的心境,他當時在一家西人律所工作,主要客戶群體是西人,他一直希望自己可以去服務於華人客戶,把自己的優勢和文化背景全方位的發揮出來。二來是他喜歡林匯銘這邊的團隊文化,特別是團隊高效的執行力和毅力。他說:「一個想法大家提出來後,通常很多人就擱淺了不推進了,但在這個團隊中,一個想法的萌芽到落實通常只需要一周的時間,我很喜歡。」再者他認為現在是創業的好時機,疫情中很多企業進入低谷期,如果是繁榮的經濟時機,我們來創業,反而未必能夠在市場上有很大的影響,但這個看上去不太好的時機,可能剛好對於一個新生的企業是個好時機,特別是當我們以專業團隊的形象呈現給公眾時,會有比較好的效果。於是,第五位合伙人強勢出現了。

合伙人團隊齊集追夢澳和律業

多位合伙人的公司,在外人看來人多嘴雜,總會覺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主意,估計很難達成共識。然而,Tony卻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是好事,因為角度更多,思考更廣。Ben也表示自己喜歡和有想法有主見的人一起共事,這樣才容易產生火花和化學反應。當每個合伙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並能聽取別人的意見和想法,那麼這個團隊凝聚力才會更強,決策也會更加的準確和有建設性。

加上這多位合伙人並不在一起工作,他們分別在布里斯班市中心、南區與黃金海岸三個工作,分工也有所不同,每周有一次例會通報流程進度,商議決策,實際上並不會產生太多的分歧,而且即使有了分歧,正如丹丹律師所說我們是多人制,還可以民主的投票選擇。

但其實,他們幾乎沒有分歧的最根本原因是因為他們有着共同理念,這才是讓多位合伙人打造出一個高速運轉律所的秘密所在 —— 創業出全昆士蘭乃至全澳洲最大的亞資律所。

他們的默契在於談到近期的小目標都表示在未來一兩年內,要致力於完善團隊的建設,公司流程,管理規章制度。因為一個剛剛成立的律所,很容易出現管理上的漏洞,缺少團隊上的凝聚。林匯銘表示,他更多的是在考慮品牌形象上地樹立,專業意見上的保障,員工的福利待遇,辦公環境,硬件設施,對大學校園學生更好的實習工作機會等事宜。他希望公司先成為一個全方面多元化的發展律所,未來能吸引更好的人才,為長遠的發展提供推動力。

特邀攝影:H4 Photography

丹丹律師也提出了補充,她希望近來每個案件在質量上都能有所提高,業務實力永遠是根本,尤其是作為一個年輕律師團隊,專業更要做得紮實。為客戶考慮,為客戶負責,不能給客戶做表面工作。她相信近一兩年澳和律業就能發展成一個真正替客戶着想,為客戶承擔,分擔憂愁,專業響噹噹的的亞資律所。

對此,多位合伙人都達成了一致的方向,他們都覺得目前發展迅猛,勢頭強勁,反而應該沉澱下來打好基本功,而不能一味地猛烈的擴張,保持團隊的穩定和向上,才是最重要的。

未來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打造澳洲領先的亞資律所是五位合伙人的終極目標。林匯銘說他的這個新夢想源於他畢業的時候,因為要找工作,他集中觀察過其他的華人亞洲律所,他發現沒有一家綜合性的亞洲律所。華人律所大部分在南區,而且主要都是做社區業務,並沒有很多企業業務或是跨境業務。當時的林匯銘覺得自己學的東西並無法很好的開展,他曾在中國讀書,拿到律師執照,又來澳洲,他想這種跨境企業需求正是他未來想要去做的。他在小所,社區所任職過,他能深刻的感知到社區對法律的需求。

他還曾試着在網上搜文章:「租房子,被房東欺負了怎辦了?」可他根本找不到任何中文諮詢來告訴大家如何合法保護權益。那一刻他感到,市場上有很多空白,業務上的,綜合上的,華語的公益性的業務普及等,都是空白。所以他在2015年時開始寫文章普法,創立了《澳洲法律評論》。

2017年的時候他有了一個夢想,希望自己能打造出一個綜合性的律所,也正是這個夢想,讓他在昆州結識了超過150位亞裔背景的律師,互相介紹案件,一起成長共同進步。他說:「律師帶着業務上的追求,法律普及上的相對空白,群體上的鏈接,到了2020年,時間到了,我們每個合伙人都在各自的領域各自的平台至少打磨了5年以上,再加上疫情的衝擊,讓我們覺得有這個責任感,應該要強強聯手,幫助更多更大的客戶群體。去告訴所有人,我們亞裔律師聲音也在越來越強。」

描微信二維碼 觀看採訪花絮

就這樣,從2019年底籌劃至今,多位合伙人團隊優化配置組建了一家發展迅猛的公司Auslaw Partners | 澳和律業,他們之間的關係既不親密,也不疏遠。他們相對獨立又彼此依賴。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終極目標,將公司作成澳洲最頂級的亞資律師事務所,打破大家對華人律師的刻板印象和固有成見。讓人們提到華人律所,腦海中出現的不再是一個收費低,小公司的形象,而是一個很專業,很高端,有能力服務好客戶,在收費上不拼價格,且不只是語言優勢,更是技能、亞裔文化與法律服務傑出的中型到中型以上的律所。

然後等他們老了,作為創始人的他們就可以把自己年輕時剛創業的合照,掛在公司的大廳里。幾位合伙人經常打趣地說道,每當他們想到這幅畫面,都會很感動,很憧憬,因為那可能就是夢想照進現實里最後的定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