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tuneNote

兩個合伙人,一位借錢付尾款。一位賬戶里只有$300。 從他們身上,我看到了普通人最好的逆襲!

前言

如果我們把每個人都看成一本書,那麼『逆襲』這一章節定是最激動人心的情節,那一瞬間,聚光燈唰一下打到主角的臉上,於是你看他粉墨登場,黃袍加身,光芒萬丈,全然忘了他在逆襲前,跌入谷底的至暗時刻。那段獨自面對茫茫黑夜,披荊斬棘的日子大概只有他們自己知道。

影師:H4 PHOTOGRAPHY

沒有人能隨隨便便「逆襲」

余尚書(Elva Yu)的至暗時刻集中在2017年。那一年,她剛當上母親,可還沒來得及感受創造生命的喜悅,難以負荷的經濟壓力就迎頭痛擊。

同為全職地產銷售的她和丈夫自從2015年加入地產行業,經歷了澳洲房市政策的突變,進入低谷。

即便他倆更加努力工作,業績還是從最高峰的每年30單,到了2017年十分慘淡的七八單。

家中添人進口,嬰兒嗷嗷待哺,正是處在最需要用錢的階段,還偏偏屋漏偏逢連夜雨,之前買的公寓也恰好面臨著最後的交割,當時焦頭爛額的Elva和丈夫不得出售早年在Calamvale的聯排別墅。

加上四處向朋友借了一些錢,在最後一刻湊齊尾款順利交割了公寓。

艱辛無比的過程中,讓Elva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同時開始深入思考這個行業的模式,並開始去了解更多的資深同行。

在多方引薦下,她認識了資歷較深的李天斯(Denis Li)。在開創富澳之前Denis就一直在經營着一家地產公司,言談之中,Elva心裏種下了一顆種子。

同是處女座的兩人,對待行業發展中的「利」與「弊」深入探討,看法出奇的一致,讓Elva覺得Denis與其他同行都不同。

恰逢這時,Denis事業也剛從行業的低谷期進入轉型期,他告訴Elva,自己入行前曾有過更加窘迫的時光,銀行卡里都只有300刀,高級餐廳不敢去,喜歡的東西買不起,過着有今天沒明天的日子。

交完這周的房租留些錢吃飯,錢就幾乎用完了,下周一再去餐廳賣苦力,維持基本的生計。

傾訴換來的是信任,他們緊鎖的眉頭逐漸散開,決定攜手一搏。

所以當你看到這兩位現在英姿勃發,神采奕奕的坐在辦公室里,帶着越來越壯大的團隊,對公司的管理和安排井井有條,對未來的規劃藍圖甚為清晰。

你就會深信達爾文的那句話 :「幸運喜歡照顧勇敢的人」。

余尚書和李天斯(Elva & Denis)- 走上合伙人道路

人與人之間的緣分正是內在人格魅力的彼此吸引,也是共同拼搏目標的召喚。

2017年剛成立的富澳國際(布里斯班)還只是Denis一個人的公司。

到了2018年,Elva加入,就成為了一個和布里斯班其餘中介地產公司都不同的 — 合伙人公司。

經過半年的磨合,兩人始終有默契的共識,無論大事小事,都會立刻打電話解決。

哪怕只是說一句話的態度,他們也能立刻反應,兩人性格合拍,從不讓問題過夜。

即使是碰到實在難以抉擇的爭論,也會立刻找來第三方,甚至第四方加入討論。

真正地做到了,有歉當時就道了,有問題立刻就解決掉了。

加之經歷過低潮的Elva也突然意識到,其實在澳洲成立一個小團隊公司(Small Business)是很多人的常態,甚至是一個主流。

一個小團隊公司通常不超過20人,老闆本身也是員工,一人身兼數職。同時員工和老闆也是雙向選擇,員工隨時可以當老闆,老闆也可能降級成員工。

這個觀念和Denis也是不謀而合,成為合伙人後的他也產生了新的心態。

他學會放下老闆的姿態,體會 「舍」大於「得」的做事心態。

他感受到一味地想要「得」,就做不好合伙人,會很容易和別人產生衝突和矛盾。作為合伙人的第一課,就是 「從我自己,變成我們。」

「來了就不想走」的企業文化

這就是富澳國際獨一無二的「合伙人」企業文化的源頭,也是令人艷羨的工作氛圍開端。

在富澳,每一位員工都有行業標準內比較高的傭金制度和收入,從制度到傭金全部透明,而且每個人都被當成未來合伙人看待,親如一家人。

Elva有一項很重要的工作,是每周和每一位員工討論未來的發展,關心他們的每一步的心路歷程,和員工進行真誠的深層次的交流,和他們討論每一次得失。甚至是家庭狀態,生活小事,心情如何,事無巨細。

她說「這樣坦誠的交心才能創造出一個團隊最為重要的凝聚力。我和公司每一位成員都是在相同的人生階段,遇到了彼此,朝着共同的目標一起努力。」

Denis也有這樣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他說他們有一些員工是從別的公司Denis認為這樣的偏見可能來源於國內早些年過來的,既然招聘了人家,我們對他們就要有所交代,一起不停地成長,才是團隊的力量。

公司制度透明,除了平衡傭金分配製度完善的同時,還會平衡銷售顧之間的收益平衡,比如多幫助某一階段收入較弱的銷售,給他多打廣告,合理情況下的多分配資源等,這樣的平衡不單純是錢,更多的是心態。

因此「我們從不搞小團體,人人都說我們富澳的工作氛圍好,但這不是我一個人創造出來的,而是每一位員工,以真心換真心,一點一滴的締結而成。」

當然,他們也有嚴厲的一面,Denis和Elva對員工有一項很高的要求:「每一個銷售即代表公司,全公司無條件協助每一個銷售。」

久而久之,這項很高的要求發展出了另一種互相支持的力量,即假如一位銷售在A項目帶客戶,客戶突然心血來潮,要問B項目的細節,那麼其餘的銷售會在五分鐘之內,把B項目的資料發過去。友善互助,合作共贏就這樣不知不覺的形成了。

更有意思的是,在Denis的帶領下,富澳還做起了脫口秀。

由於Denis個人對脫口秀的青睞,這種歡樂的氣氛也延續到了整個公司,Denis常常帶着員工一起講脫口秀,他說:「賣房子每天都有段子,搭個舞台吐吐槽,能緩解壓力。倒成為了一個積極的方向,不僅不會佔用大家的工作時間,反而增加了內部感情。」而這樣也形成了富澳國際一項趣味的獨一無二的企業文化。 

他們,遠不是一個房產中介

眾所周知,企業文化的出現則必須建立在穩定的公司制度,合理和人性化的工作流程。

這一切都需要管理者的辛勤耕耘,所以Denis和Elva,需要減少自己做銷售的時間,投入跟多的精力在公司的運營和管理上。 

但他倆從來沒有擔心過公司和個人利益的不平衡。他們保持了一個高格局的看法:長期收益。

Elva說:「剛開始成為管理者時,我要花很多的心思在公司的規章制度,人員分配上,自己出去銷售的時間銳減。所以頭先3個月,收入減少。可從長期來看,一旦公司整體建立好,開始良性發展,收益就會正向的增長了。」

對於公司來說,也完全類同。Denis一直認為每一位銷售都有自己特有的力量,他因減少自己的帶客戶的時間,去培養員工,等到員工成長起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關係網,大家在一起抱團取暖,那麼未來就能締造一個共同的品牌。

他說:「我們把精力更多的放在打造公司的方方面面,如果我們只是沉溺與自己帶客戶,公司走不長遠。我們像是後勤大保障,讓大家放心去帶客戶,不要有後顧之憂,我們把關,做市場,為大家產生更多的爆單。每個人各司其職,就像建房一樣,不是大家都搶着去做一件活,而是互相發揮自己的功效,這樣,萬丈高樓才能平地起。」

因此,他們對於外界一些人認為地產銷售社會地位不高,持保留態度。

Denis認為這樣的偏見可能來源於國內早些年沒有很好的法律制度去保障買家賣家以及銷售的權益,導致一些銷售為了維繫生活,為了不被跳單、不被挖牆腳, 刻意築起高高的自我保護壁壘並且強制制定一些保護自己的條款,  導致市場上對地產銷售的看法變得偏激。

但澳洲不是這樣。賣家買家中介,三權分立,每個人都能合法地維護自己的利益。完善的規章制度,會增加犯罪成本,減少犯罪機率。也把中介,買家,賣家放在同等的位置。在澳洲一些買家反而喜歡和中介成為好朋友,這樣他們就能第一時間知道好的房源。

Denis說:「我們從不看低自己,我們靠自己的專業,誠信做着一份體面的職業。我們存在的意義遠遠不是一個房產中介,我們甚至扮演了橋頭堡的角色,除了地產中介,我們還相當於一個本地導遊或消息通。

我認為如果你認識房產中介,那麼等於你認識所有人。」

對此,Elva也自信地說到,他們曾遇到過一些中國來的並對銷售有偏見的客戶,但富澳的每一位銷售可以在十分鐘之內,改變他們對銷售的固有印象。

今天的社會每個人都是「銷售」,零售業的員工「銷售「着價值$2的一瓶水或$2000的一個包;中產階級比如會計或者工程師等專業人士「銷售「學歷證書,和日積月累的工作經驗,每小時賺$30澳幣起;如果是高精尖的醫生律師更不用說了,「銷售」着社會上更稀缺的技能按照每小時收費的話一般是$300澳幣起。

Elva認為:「人的價格由「市場供需」決定,你「銷售」的東西不管是「實物」還是「技能」,它的價值越高,對自身的綜合能力要求也越高,最後,你會發現最高級的「銷售」不過是「銷售」你自己的「人品」罷了。

在大布里斯班區域,目前的房屋中價位是60萬,未來3年各權威機構預測會漲30%,投資房產的客戶,有能力」消費「至少60萬或更貴的」實體房產「,對「銷售」的專業能力,服務態度,甚至穿着談吐,文化內涵要求高是理所當然的。

她說:”我自己也是從”買房者”逐漸變成」銷售者」對此深有體會。互聯網智能化的崛起,讓在澳洲的房產信息更加透明,但仍然需要我們這個行業,歸根結底是因為客戶都希望有一個真誠善良的人在旁邊隨時服務,而這個過程中體現出的人品重要性其實超越了一切外在因素。」

不可否認,銷售的入門門檻比較低,但這同樣是一個充滿無限可能性的職業,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一位優秀的銷售,會是一個能融合各方面才能的複合型人才,除了地產的各類知識,他還要懂財務、法律、政策、外匯、市場和人際關係等等等,時間長了,你就會發現其實就是做自己的老闆。看似簡單,學問卻及其之深。

富澳獨特的財務系統和市場營銷

這一點會計出身的Elva感同身受,她的財務背景就曾在做她還是一名銷售時,大大地幫助了她。

現如今成為了管理者的她,依然受益於自己的財務知識,她要求自己把賬每天都大致的記在腦子裡。

因為財務對於每一個公司的運轉來說,都至關重要。

近來富澳還僱傭了一位專業的全職會計穩定和安頓大後方,讓公司提前做好半年的預算,合理分配每一筆開銷,也定時追蹤每一筆錢。

由於地產銷售這部分的盈利要靠傭金的回款,所以在資金流動性這塊,兩個合伙人都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按照公司的實際收入合理花每一分錢。但要捨得投入,不停地捨得投入。」這話雖說起來容易,可要真的落實起來,能做到卻是難於上青天。

首先它就要求你有一顆冷靜能判斷是非的頭腦和一個能隨時反省,時刻調整的心,這一點在市場營銷上尤為體現。在富澳,Denis負責「冷靜頭腦」,他的原則是:「市場的投入必須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法則。

先預估未來,不能把錢先花了,然後發現不夠。

有了實力在做市場,那才是錦上添花。不盲目跟風走上就做市場,太多沒有實力的宣傳,反而容易熱的快、死的快。」

而負責「反省的心」的Elva則堅持着公司的良性運作:「如果市場營銷的投入沒有得到回報,我們都會認真地討論為什麼要花這個冤枉錢,為什麼沒有效果,以及我們應該如何調整方向。」

所以即使在碰到疫情這種不可抗力的大環境,富澳的業績也並沒有下滑,反而增長了。 

時刻保持靈敏的市場嗅覺,及時調整戰略, 是一個企業最大的智慧,Elva說的:「我們都移民澳洲超過10年了,受制於疫情、政策、匯率等因素的海外市場本來就是不穩定的,創業之初我們的定位就是紮根本地,根據本地客戶的真實需求,不斷篩選高質量的房源 —— 公寓、聯排、土地建房。」

目前,富澳國際的資源包括新房,二手房,開發用地,農場果園等類型,作為買家中介,他們目前發現新房市場更受歡迎, 所以目前銷售量大部分來自於全新房產。不過業務涵蓋的層面多樣化,包括私人訂製土地建房,分析對比不同區域市場,二手房轉售,物業管理,換匯貸款等。

並且定期和理財師舉辦投資理財活動,不斷磨鍊自己的各項技能的同時,也和各行各業的精英人士共同學習和成長,提高自身的知識涵養,可以更好地多維度服務客戶。

其實公司做得好不好,並不取決於你的對手,而在於公司本身有沒有不斷自省,進化,升級的能力。

這一點,富澳國際是不動聲色的勝利者,它幾乎是無時無刻不在前進。

沒有投資人,都是合伙人

富澳沒有投資人,它是合伙人制。宛如一個全是「合伙人」的公司,正如Denis說的那樣,「在公司里大家都是一樣的,沒有階級之分。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人,公司只是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平台讓大家盡情施展,而我的任務就是幫助大家把潛力發揮到極致」。

這也契合了Elva對富澳國際布里斯班團隊的定位:「我一直認為現在社會是由80後、90後、甚至00後開始當家作主了,我們這代人不用為溫飽發愁,所以做事情更加純粹 —— 為了自己的理想而奮鬥!

我相信未來的企業趨勢就是人人皆是合伙人,所以創業者姿態要擺正,老闆也好員工也罷,只是個稱呼,和角色的不同分工而已。

我們隨時歡迎公司任何同事晉陞為老闆,當然,老闆承擔的責任和義務也是龐雜的,平常除了管理團隊,遇到一些重大事件時,管理者需要率先去面對和解決各種事務。」

在公司里,Elva執行力強,她腦海中有藍圖,能把握戰略方案。

而Denis則是凝聚力的體現,他獨特的人格魅力,豐富的地產行業經驗,沉浸已久的業務水平和知識面像是公司里的定海神針。他和Elva互相補襯、彼此成就,成為了天選合伙人,發揮出一加一大於二的功效。

未來的他們還有很多夢想和方向:商業,租賃,物業,開發。從換匯,置業,建房,物業,自住房的「售後維護「等等。

Elva的終極目標是在布里斯班,只要談到房,就能想到富澳國際里每位員工的每張臉。

而Denis的目標是能在全澳發展成房產頂級連鎖銷售品牌,讓每一位員工都有能力自己去開疆拓土, 在寬闊的天地中施展拳腳, 不負此生。

歷經四年的發展,現在的富澳國際布里斯班到達了第一個里程碑:積蓄了些許能量,等待時機充分釋放。

它更像一個思想成熟的前行者,遠離了青澀,經歷了低谷和高峰,找到了與自己最契合的方向 ——「讓我們從故鄉奔向異鄉,在異鄉創造故鄉」!

Elva和Denis夢想着有一天,大家一提到富澳國際,就由衷讚歎這是澳洲新一代移民中的佼佼者,是華人企業發展壯大的中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