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tuneNote

昆州华人微信群和牛海鲜团购能火多久?消费者权益谁来保护?

澳洲疫情禁令期间,中国限制进口澳洲食材的新闻,把和牛、龙虾和石斑鱼推到了风口浪尖!
微信群团购低价大甩卖, 天天刷屏!微信、朋友圈里,有问龙虾怎么敲碎的,有问和牛为啥不贵的,还有星斑鱼吃到反胃的……
被炒的最热的则是和牛、龙虾、星斑……这些轻奢食材。
原价$300的龙虾,现价$100!
高级餐厅里才能吃到的顶级M9和牛,在家也能吃上!
妈妈再也不用担心爱吃鱼的孩子卡刺儿了,因为石斑鱼跳楼价大甩卖!

团购在疫情期间火遍微信的原因?

1. 据群主交代:团购产品来自于厂家直销,出口转内销,没有中间商,没有差价,所以价格相比实体店有优势,更吸引重视性价比的消费者。

2. 疫情期间,华人怕传染不敢随便出门,网购模式就是首选。
3.  微信作为华人主要社交媒体渠道,疫情期间我们有更多时间在微信上刷朋友圈和朋友聊天吃瓜。
4. 人人都是销售员,买家秀、卖家秀无处不在。
5. 澳洲政府Cash Boost、JobKeeper、JobSeeker等各种补助发放到账,消费者多少有点底气来波报复性消费。

6. 大人孩子都回家办公学习了,一天三顿饭全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来丰衣足食啊!

那么问题来了,疫情过后微信团购的商业模式能持久么?

售后服务没有保障

超市或实体店购买的产品,通常都是会有保修期,食品也会有严格的存放要求。一旦消费者吃坏肚子,或者商品出现质量问题了,消费者有渠道可以维权和索赔,商家也有商业保险,消费者的利益是被保护的。


而在团购模式中,产品质量出现问题,例如:食物中毒、产品有明显质量问题等,消费者要怎么处理呢?

目前,许多商家选择第三方的场地(比如,商场、停车场、或者餐厅等)作为取货渠道,一旦出现产品质量问题,消费者可能想要投诉,却连人都找不着!

甚至有的消费者在群里投诉,被少数的无良商家直接踢出微信群!

所以唯一能用的投诉曝光渠道大概就是自己的朋友圈了! 

林汇铭律师团队法律小讲堂:

A. 法律保障:

从2011年1月1日起,澳洲消费者保障(consumer guarantees)自动适用于商家出售的商品和服务(售价4万澳元以下,或者售价4万澳元以上但是产品为消费者自用或家用)。产品必须拥有合理的质量(acceptable quality),并且符合消费对该类产品的正常期待。

B. 虚假宣传或错误引导:

尤其针对货不对版的问题,澳洲消费者保障规定:产品必须符合销售人员在广告、包装或商标中的描述。消费者保障同样且自动适用于在澳洲购买的线上产品和服务。

C. 纠纷救济:

如果产生了纠纷,但因为是网络营销团购而找不到卖家维权,消费者在澳洲可以选择以下维权途径:

1. 所在州或者领地的消费者保护机构(有时称为”Fair Trading”或”Consumer Affairs”);

2. 澳大利亚竞争与消费者委员会 – 简称ACCC;

3. 所在州或领地的小额仲裁庭(Small Claims Tribunal);

4. 寻求律师的独立法律意见。

货不对版,广告存在误导

ACCC澳洲消协明确规定,广告图片的使用不能误导消费者!
前段时间有读者投稿,他在微信看见烤红薯的团购(展示图如下),于是订了一份。

等到取货时,商家拎出来一兜子生红薯。
问商家:“你这图上不是烤好的吗?怎么是生的啊?”
团购商家的回复:“我们的意思是这个红薯烤着很好吃!没事儿,你可以不要。”
这位读者很气愤,大老远跑来,是视察工作的啊?
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

价格随意浮动

很多团购群,产品价格确实比实体店的零售价格低,有一些细心的小伙伴发现突然有一天,之前团购的产品价格发生了变化。

降价的,多半是因为随着团购活动的火爆,越来越多的商家加入了进来。先入场的商家慌了,也得根据竞争对手的报价调整,所谓的“出口转内销价”跟着跪了……

运营同质化严重

伴随着商家推出团购活动的增加,这些社活动存在着很多的相似地方,久而久之,团购活动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会降低。

逐步解禁后,大多商家也要逐步回归实体店的运营中去,投入到团购运营的精力也会大打折扣。

一时团购,一时爽,维护客户,一直爽!

诚然,我们身边都不乏一些使用微信团购模式后,生意反而比之前实体店更火爆的例子,当然任何火爆的商业模式的出现都必然有它的优势。

我们希望团购模式的火爆不光是因为消费者觉得新鲜,无论是商品新鲜,购买体验新鲜还是跟风的新鲜感。

商家应考虑消费者新鲜感衰退后的应对方案,无论是通过发红包、朋友圈转发,或有开展小活动等,都不失为有效的对策。

进一步说,商家要借着客户的这股子新鲜劲儿,把客人转化到实体经营的体系里,维护好客户的消费体验可持续性发展。毕竟线上线下配合才是王道。